|
|
|
|
|
|
|
王宏 |
|
|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王宏:难舍瀚海情 时间:2022-8-13 22:06:48 点击次数:8163 |
王宏:难舍瀚海情
秦娜
初看到王宏作品的人在见到她本人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是一位女画家。大气、雄浑、厚重,很难想象这样的作品出自于一位温婉的女性之手,或许是河西的风土赋予了王宏作品的这种性格。王宏关注大漠,关注骆驼,她喜欢那片瀚海,她说沙漠就像海,沙纹就像水纹,当它们轻抚她的脸时,她能感受到世界是那样的寂静,没有烦恼,没有喧闹,心灵也开始愉悦和自由。
虔诚是一种态度
王宏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学画,当年那个把教室墙壁涂满画的小女孩大概不会想到日后她对于绘画的执著。但是年少时的两段记忆至今对她有着深远的影响:小学三年级“文革”开始,那时社会充斥着“读书无用论”,但小小的王宏看到“一技之长”四个字后,自己在心里说要坚持上学,就这样即使班上所有的孩子都停课了,只有她在学习;上中学时王宏看了一部写画家的小说,小说里的一句话至今都是她做人作画的座佑铭:一个艺术家应该在生活上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在艺术上是一个很高超的人。
1972年,17岁的王宏就发表了第一张年画,第二年出版了第一本连环画。1980年带着已经有十几幅作品发表的成绩,王宏进入了西安美术学院,一下子就成了老师同学关注的焦点。大一时作品《古城佳宾》就入选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更是让同学们羡慕。少年时就有所成就的王宏没有丝毫停下来的想法,对待自己甚至有些“发狠”。大一暑假所有同学都回家了,只有她一个人留在学校搞创作,最后连收音机都听坏了;几年大学她从来没有好好玩玩,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美术,她大量临摹了齐白石等名家的传统画,每幅都不下5遍。这种深厚的基本功对日后王宏在意识的理解、笔墨的把握、色彩和意念的理解上起了关键作用。
著名画家李宝林在初次看到王宏的速写画稿时,就对她扎实的功底赞叹不已,时至今天,王宏都保持着速写本不离身的习惯,走到哪有感觉了就拿出本子勾几笔。在广场散步时,随笔画下几位女孩,就有了后来的《都市变奏曲》;去酒钢参观时,她被现代厂房、穿着时尚的工人所感动,于是有了《钢城印象》……王宏说:“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不应该是狭隘的,每一分钟都在生活中。”所以,王宏的作品题材丰富,既有传统水墨、人物,又有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内容。这就是王宏,对待生活,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待艺术,她有一种虔诚的态度。
一画一世界
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王宏每天都按时走进画室创作,画室的门一关就是一整天。王宏说每当一幅作品完成时,她都特别兴奋,可是这种兴奋劲维持不了多久,她又开始失落,因为她发现作品里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于是她又重整精神,告诉自己下一幅画一定要画好。在王宏那里,作画其实就是做实验,要通过画笔不断尝试自己的想法。
上世纪80年代,在渐渐告别了装饰味颇浓的年画时代后,王宏开始追求简洁、单纯和宁静的意境。写意人物《望远行》是王宏的毕业作品之一,虽说这并不是王宏最成熟的作品,却是王宏很看重的一幅画,可以说正是这幅画奠定了她今后的创作方向:在艺术审美和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上,不是重写实,而是重写意、重意境、重诗意。老师曾经评价她的另一幅毕业作品工笔长卷《古道宏图》是一篇报告文学,《望远行》则是一首诗,其实从美术创作的审美取向上王宏更喜欢诗意的美。
艺术的门类往往是相通的,一直热爱小说的王宏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一些西方现代派小说着迷。这种小说的观念带到她的作品中就是一次创新,王宏说艺术的创新就是观念的创新,观念新才能表现出新颖的东西,她开始尝试着加入主体情感意识,大胆地揉进了构成、印象派等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有一些抽象,有一些寓意,让人们看后充满了想象。比如作品《漠之魂》中,骆驼是生命的象征,佛、塔是古文化的象征,作者将理解和想象的东西在一幅画面上都表现出来。
一个画家如果没有了创新就没有了生命。色彩是王宏多年来一直关注的焦点,最初在选择工笔重彩画为创作重点时,也是因为工笔重彩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直接接受西画的风格,也是中国画获得现代品格的基本元素。2003年后,王宏在文化部举办的岩彩班学习之后,她又在想着怎么把岩彩画与传统画结合起来,在《都市变奏曲》创作时,王宏就尝试着画在棉布上,用一种薄画法,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材料的创新王宏还在进行,今年在甘肃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中,王宏的作品《邓春兰》有了更多的创新,材料是水洗布,制作中又运用到了电子排版等先进方式,而每一个环节她都进行了反复试验,最后终于成功了。
瀚海精神家园
在王宏的作品中有一个特有的大漠系列,有人曾经问她:为什么要不停地画大漠,画骆驼,不是太苍凉了吗?其实答案就在王宏的心底深处,只有走进去才能真正理解。
虽然从小生活在河西,但是真正亲近这里的风土却是1982年。那年为了完成大四毕业创作,王宏只身来到甘肃高台盐池公社。一本《西部研究》,一些古人关于西域的诗词,没有多余的行李,白天跟着驼队跑,晚上看书整理写生材料,就这样在大漠待了一个月。那时王宏最喜欢躺在沙漠里,看着烽火台、汉长城常会产生一种幻觉,从此那种美妙的感觉总在牵引着她不断向大漠深处走去。
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种独特的美:苍凉、凝重。戈壁的风把树木吹得总是倒向一个方向,河西民居的屋顶是平面的泥质结构。在王宏眼里,那些树就是放大的骆驼草,那些房子就像长城烽燧,骆驼有时像山、像长城,这里的一切都带给了王宏创作的灵感。
1988年夏天,王宏再次深入大漠。在和骆驼的朝夕相处中,她慢慢地读懂了骆驼。她曾经听一位老驼户谈过:解放前他常年往包头运货,骆驼有过第一次引路后,就会认路了,往后的运输日子里往返一两个月的时间,主人可以安心地在骆背上睡觉,它决不会走错方向。写生时,顽皮的小骆驼时常脱离驼队而跟着王宏跑,有时突然把脸凑近王宏吓唬她……骆驼就是这么一种有灵性的动物,王宏甚至不觉得骆驼是动物,而是她的好朋友。
1991年—1997年,可以说是王宏生活中的低谷。那几年,她不停地往沙漠跑,和牧驼人家生活在一起。在大漠里,王宏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心灵宁静和安详,也看到了放驼人的善良和淳朴。有朋友曾经这样记录过王宏当时的真实心境:“骆驼在她的精神生活中犹如父亲,在岁月的企盼中,默默地替她守候着安慰灵魂的家园,忠诚而毫无怨言。”在骆驼的生命里有着一股与恶劣环境抗争的精神,大漠、骆驼曾给王宏带来战胜困难的勇气。所以王宏把骆驼作为一种自我语言符号去表现,陆续创作了大漠系列:《漠之魂》《漠之源》《漠之家》《漠之风》《大漠骄子》《魂系大漠》等。有时画里的骆驼就是她自己,痛苦过,挣扎过,也超越过,所有这些恐怕只有懂她的人才能体会。
王宏说:“直到今天,我提起笔再画骆驼,还是那么自然,我是真的太爱它们了。”
(本文来源:2011-11-11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
|
|
|
|
|